骈志卷十七

骈志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骈志卷十七明陈禹谟撰

壬部上人之生因水异,人之生因土异。

吕览: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𡯁与伛人。又淮南子云: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

淮南子: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天,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人右耳目不如左明

人左手足不如右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舜手握褒,孔掌威射。

孝经援神契:舜手握褒。孝经钩命决:仲尼虎掌,是谓威射。又论语摘辅象云:澹台灭明岐掌,是谓正直。仲弓钩文在手,是谓知始。宰我手握户,是谓守道。子游手握文雅,是谓敏士。公冶长手握辅,是谓习道。子贡手握正,是谓受相。公伯周手握直期,是谓疾恶。

舜目重瞳,项羽亦重瞳。

重耳仳胁,张仪亦仳胁。

史记: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苖裔邪?何兴之暴也。刘子云:颜回重瞳。汉书:王莽重瞳子。凉州记:吕光身长八尺四寸,目重瞳子,左肘有肉中。梁书:沈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痣,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都下无比。北史:隋鱼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言闻数百步,阴为炀帝所忌,梁敬真希旨,奏杀之。五代史:梁康王友孜目重瞳子,尝窃自负,以为当为天子。南唐书:李煜重瞳子。

论衡:晋公子重耳仳胁,为诸侯霸。苏秦骨鼻,为六国相。张仪仳胁,亦相秦。

左传:晋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祼浴,薄而观之。南史:梁武帝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景,两胯骈骨。越王长颈乌喙,秦王长目鸷膺。

史记:范蠡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论衡:大梁人尉缭说秦始皇以并天下之计。始皇从其册,与之抗礼,衣服饮食与之齐同。缭曰:秦王为人,龙准、长目、鸷膺、豺声,少恩,虎视狼心,居约易以下人,得志亦轻视人。我布衣也,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须得志,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交游。乃亡去。蜂目豺声,豺声豹视。

晋书王敦传:潘滔见敦而目之曰:处仲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又王弥传:隐者董仲道见而谓之曰:君豺声豹视,好乱乐祸,若天下骚扰,不作士大夫矣。

魏武帝捉刀立床头,

宋世祖改服观魏使。

世说: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南史:魏太武大举至淮南,时孝武帝镇彭城,魏使尚书李孝伯至,帝遣长史张畅与语,而帝改服观之。孝伯目帝不辍,及出,谓人曰:张侯侧有人,风骨视瞻,非常人也。单于迁延却退,蕃人莫敢仰视。

前汉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王商坐未央宫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北史:韦艺为营州总管。艺容貌瑰伟,每夷狄参谒,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独坐满一榻,蕃人畏惧,莫敢仰视。图形禳鬼,写形愈疟。

南史:檀道济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又桓康随武帝起兵,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于寺中,病疟者写形贴著床壁,无不立愈。手与麈尾柄同色,手与玉如意不分。

晋书:王衍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南史:简文帝手执玉如意,不相分辨。烂烂如岩下电,闪闪如岩下电。

晋书:王戎形状短小,眸子洞彻,视日而眼照不亏。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又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

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

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又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两玉人二天人。

南史:谢晦、谢混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

北史:崔子约与兄子瞻俱寄居佛寺,仪望俱华,沙门以为二天人。投果满车,衣宝盈车。

晋书:潘岳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又世说:潘安仁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遨游,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拾遗记:王溥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佣书,美于形貌,又多文辞。来僦其书者,丈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期期艾艾。

汉书:周昌为人吃,高帝欲废太子,昌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

世说:邓艾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魏志:尝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惠庄口不能剧谈。扬雄口不能剧谈。

两京杂记:长安有儒生曰惠庄,闻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叹息曰:栗犊反能尔耶!吾终耻溺死沟中。遂裹粮从云。云与言,庄不能对,逡巡而去。拊心谓人曰:吾口不能剧谈,此中多有。

汉书:扬雄口吃,不能剧谈,而好深湛之思。夏侯扑镜,张裕扑镜。

魏志:夏侯惇为流矢所中,伤左目。魏略:惇每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蜀志:张裕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于地。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郡,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反之。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𬬺。裕遂弃市。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王白须谢白面

晋书:王彪之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又谢石少患面创,疗之莫愈,乃自匿。夜有物来舐其创,随舐随差,舐处甚白,故世呼为谢白面。黄须儿竟大奇,黄颔儿何足拜

魏志: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任城王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当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北史:神武葬后,崔㥄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崔暹外兄李慎以告暹,暹启文襄,绝㥄朝谒。㥄要拜道左,文襄发怒曰:黄颔儿何足拜也。黄面儿白面儿

唐书:贾𫗧会曲江,故事,尹自门步入揖御史,𫗧骑而入,御史杨俭、苏特固争,𫗧曰:黄面儿敢尔!

五代史:末帝遣使者监督刘𬩽军,𬩽召诸将谋曰:主上深居禁中,与白面儿谋,必败人事。文在手曰虞,文在手曰友。

论衡云:晋唐叔生,文在其手曰虞。

左传: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又,宋仲子生,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三十六国春秋:刘渊生,而左手有文曰渊,遂以命之。载记:刘元海十二月而生,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

背赤文起成字曰草付。

臂肉脉起成字曰巨霸。

载记:苻坚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苟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

又,吕光左臂肉脉起成字,文曰巨霸。

郭解短小精悍。楼护短小,精辩。

延年短小,精悍。李绅眇小,精悍。

史记:郭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雠,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汉书:严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

又:楼护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

旧唐书:李绅形状眇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短主簿、铁主簿

世说: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北史:许惇为司徒主簿,以明断见称,人号为入铁主簿。

孟幽州业重一千斤,

南阳王保重八百斤。

语林:孟业甚肥,或以为千斤,武帝乃作一大秤挂壁。业入见,武帝曰:朕欲自秤,有几斤?业答曰:陛下欲秤臣耳,无烦复劳圣躬。于是秤业,果得千斤。

晋书:南阳王保体质丰伟,自称重八百斤。姜维胆如斗,李瞻胆如升。

世语曰:姜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南史:侯景之为逆也,东阳人李瞻起兵,为贼所杀,见其胆者,乃如升焉。无令须污土,无令土污须。

后汉书:温序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郡至襄武,为隗嚣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大怒,叱宇,因以节𭪆杀数人。宇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死。

前赵录:刘聪以谗慝故,诛詹事曹光。光临刑,举止自若,谓刑者曰:取席敷之,无令土污吾须。一宿发白,数日发白。

齐书:谢超宗下廷尉,一宿发白皓首。又徐夤尝有罪繋狱,旦日原之,而发皓白。武帝问其故,曰:臣思愆于内,而发变于外。当时称之。

旧唐书:李日知,神龙初为给事中,母老病,取急调侍,数日须发辄白。发若动,发如直

旧唐书:颜杲卿被杀,徇首于衢,莫敢收。有张凑者,得其发,持谒上皇。是夕见梦,帝寤为祭。后凑归发于其妻,妻疑之,发若动云。

大中遗事:轩辕先生居罗浮山,宣宗召禁中问道术,能散发箕踞,用气攻,其发条条如铁线直。换眼易鼻

卓异记:陶谷少时梦数吏云:奉符换眼。吏附耳求钱十万,安第一眼。谷不应。又云:钱五万,安第二眼。复不答。吏曰:可安第三眼。即以二弹丸纳眼中,既觉,眼色深碧。后有善相道士陈紫阳曰:好贵人气,柰一双鬼眼,竟不至大位。

括异志:徐郎中筠少梦神人,状甚伟,手携竹篮,其中皆人鼻,端视徐曰:形相非薄,但其鼻曲而小,吾与若易之。遂于篮中择一鼻,先劓徐鼻,掷去,以所择鼻安之,仍以手指周固四际,梦中亦觉痛楚。神笑曰:好一正郎鼻也。徐之鼻素隆不正,自梦易之后,自然端直。历官驾部郎中。李克用号独眼龙,王延禀谓独眼龙。

五代史:李克用少骁勇,军中号曰李鸦儿。其一目眇,及其贵也,又号独眼龙,威名盖于代北。

五国故事:王延禀审知之养子眇一目,人谓之独眼龙。刺胸作花,饰面用花。

天宝军录云:日南廐山连接不知几千里,裸人所居,白民之后也。刺其胸前作花,有物如粉而紫色,画其两目下去前二齿,以为美饰。

酉阳杂俎: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百姓间有面戴青志如黥,旧言妇人在草蓐亡者,以墨点其面,不尔则不利后人。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今南中绣面老子,盖雕题之遗俗也。胸刺张燕公诗,身刺白舍人诗。

酉阳杂俎:蜀小将韦少卿,韦表微堂兄也。少不喜书,嗜好札青。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侧牵之。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挽镜寒鸦集耳。

又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段成式常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去处,至不是爱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𬭲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背镂天王,背刺天王。

酉阳杂俎:李夷简元和末在蜀,蜀市人赵高好斗,常入狱,满背镂毗沙门天王。吏欲杖背,见之辄止,恃此转为坊市患害。左右言于李,李大怒,擒就厅前,索新造筋棒,头径三寸,叱杖子打天王,尽则已,数三十余不绝。经旬日,袒衣而历门叫呼,乞修理功德钱。又段成式门下驺路神通,每军设力,能戴石簦,靸六百斤石,啮破石粟数十。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塲,神助多则力生。常至朔望日,具乳糜,焚香袒坐,使妻儿供养其背而拜焉。若有反相,公有反骨。

汉书:高祖立濞于沛为吴王,已拜受印,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北史:皇甫玉尝为高归彦相,曰:位极人臣,但莫反。归彦曰:我何为反?玉曰:公有反骨。又李文观台宿有逆谋气,言于咸阳王禧曰:玄象变,汝终为逆谋,会无所成,但受恶而已。至此果如言。子公食指动,张融摇食指。

左传: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南史张融传:豫章王大会宾僚,融食炙始行毕,行炙人便去。融欲求盐蒜,口终不言,方摇食指,半日乃息。出入朝廷,皆拭目惊观之。

安禄山以两足黑子呈韩公,

吴行鲁以足下文理呈中尉。

开元传信记:安禄山初为张韩公仁愿帐下吏。韩公尝令禄山洗足,韩公脚下有黑子,禄山因窃视之。韩公顾笑曰:黑子,吾贵相也,独汝窥之,亦能有之乎?禄山曰:某贱人也,不幸两足皆有之,比将军者,黑而加大,不知是何祥也?韩公奇而观之,约为义儿,弥加荐宠。

北梦琐言:吴行曾少事内官西门军容。一日为洗足,中尉以脚下文理示之,曰:如此文理,争教不作十军军容?行鲁曰:某亦有之。乃脱履呈,中尉叹曰:我为汝成之。后假以军职,有功,除西川节度。百谷五谷。

杨泉物理论曰:梁者,黍稷之总名也。稻者,溉种之总名也。菽者,众豆之总名也。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种。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种,为百谷。

范子计然曰:东方多麦稻,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高而阳者多豆,平而阴者多五谷。

又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是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民,皆不能积其盛有余之时,以待其衰不足也。月令云:五时食谷,春麦,夏菽,季夏稷,秋麻,冬黍。楚辞大招五谷注:稻、稷、麦、豆、麻。汉食货志五谷注:麻、黍、稷、麦、豆。教乘法数云:黍、菽、麦、麻、稻。六谷九谷。

合璧事类:六谷者,稻、黍、稷、梁、麦、瓜是也。又云:三谷者,梁、稻、菽是也。

又云:九谷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是也。

浃日、翻形、明清、清肠之稻,

摇枝、凤冠、游龙、琼膏之粟,

拾遗记:融泽国有浃日之稻,种之十旬而熟;有翻形稻,言食者死而更生,夭而有寿。有明清稻,食者延年也;清肠稻,食一粒,历年不饥。

又有摇枝粟,其枝长而弱,无风常摇,食之益髓;有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龙粟,叶屈曲似游龙也。有琼膏粟,白如银,食此二粟,令人轻骨。

绕明、挟剑、倾离之豆,

紫沉、云冰、通明之麻,

拾遗记:有绕明豆,其茎弱,自相萦缠;有挟剑豆,其荚形似人挟剑,横斜而生。有倾离豆,言其豆见日,叶垂覆地,食者不老不疾。

又有紫沉麻,其实不浮;有云冰麻,实冷而有光,宜为油泽;有通明麻,食者夜行不持烛。是苣蕂也,食之延寿。

延精、昆和、轻心、醇和、含露之麦,

朝虹、宵明、焦茅、黄蕖、闻遐之草。

拾遗记:有延精麦,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府。有轻心麦,食者体轻。有醇和麦,为曲以酿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可袒。有含露麦,穟中有露,味甘如饴。已上俱融泽国出。

又融泽国之北,有草名虹草,枝长一丈,叶如车轮,根大如谷,花似朝虹之色。宵明草,夜视如列烛,昼则无光。焦茅草,高五丈,燃之成灰,以水灌之,复成茅也,谓之灵茅。黄渠草,映日如火,其坚韧若金,食者焚身不热。闻遐草,服者耳聪,香如桂,茎如兰。朱草日生一叶,蓂荚日生一荚。

大戴礼: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

帝王世纪: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始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至月晦而尽。月小则余一荚,焦而不落。王者以是占历。惟盛德之君,应和气而生,以为尧瑞,名之蓂荚,一名灵荚,一名仙荚。

抱朴子曰:昔黄帝侯凤鸣以调律,唐尧观蓂荚以知月,佩之宜子孙,食之宜子孙。

山海经:杽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南方草木状:萱草,一名宜男。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又:崇吾之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花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又:青要之山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金盐玉豉

东华真人煮石经:舜尝登苍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用偃息正道。此乃五加也,又异名曰金盐。昔西域真人王屋山人常言: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何以得长寿?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者,即地榆也。五加、地榆,皆是煮石而饵,得长生之药也。昔尹公度闻孟绰子董士固共相与言曰: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安用明月宝珠。睡草、梦草

述异记:桂林有睡草,见之则令睡。一名醉草,亦呼为懒妇箴。又洞冥记:多末国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时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却睡草。

洞冥记:梦草似蒲,色红,昼缩入地,夜则出,亦名怀梦。怀其叶则知梦之吉凶,立验也。帝思李夫人之容不可得,东方献一枝,帝怀之,夜果梦夫人,因改曰怀梦草。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独摇。

薇蘅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王羲之云:石脾入水即乾,出水便湿。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独摇。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唯上圣乃能穷理。水经注:石滩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披发饵木,恒数十人。山落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花径十丈,花长十丈。

真人关令尹喜传:老子语喜曰:天涯之渊,真人所游,各各坐莲花之上,一花辄径十丈,有返生香,逆风闻十里。

物类相感志:华山顶上有池,池生千叶莲花,长十丈,藕大如船,服之羽化。隋炀帝步虚辞:八行分宝树,千丈散芳莲。韩退之诗:太华峰前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望舒荷,望舒草。

拾遗记:汉灵帝渠中植莲,大如盖,长一丈,南国所献。其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曰夜舒荷。亦云月出则舒也,故望舒荷。

又晋太始中,浮支国献望舒草,其色红,叶如荷,近望则如卷荷,远望则如舒荷,团团似盖。亦云:月出则叶舒,月没则叶卷。向日葵,朝日莲。

曹子建云: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终向之者,诚也。

益州方物:蜀中有朝日莲,花色或黄或白,叶浮水上,开则随日所在,日入辄敛藏叶下。丹棘忘忧,青棠蠲忿。

古今注:欲蠲人之忧,则赠以丹棘,一名忘忧。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棠,一名合欢。合欢枝叶柔弱,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家庭,使人不忿。嵇康种之舍前。又本草:其叶能去垢,至暮即合,故曰合昏,又谓之夜合花。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君子芋、博士芋。

广志云: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芋,有君子芋,大如斗魁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种一百亩,叶以养彘。

风土记云:博士芋,蔓生,根如鹅鸭卵。救穷草、醒醉草。

福地记:武当县石阶山西北角,有大松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登遐度世。陶先生谓之西岳佐命是也。

天宝遗事:兴庆池南岸有草数丛,叶紫而心殷。有一人醉过于草傍,不觉失其酒态。后有醉者,摘草嗅之,立然醒悟,故目为醒醉草。东陵五色瓜,会稽五色瓜。

史记: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又阮籍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勾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述异记:吴桓王时,会稽生五色瓜。今吴中有五色瓜,岁充贡赋。避讳名薯药,避讳名山药。

负暄杂录:山药本名薯蓣,避唐代宗讳豫,改名薯药。宋英宗讳曙,遂名山药。又本草: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𫉄,一名修脆,一名儿草。浮根沉实。

洞冥记:汉武旦露池西,见灵池中有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沉波下,霜降弥美,因名青冰菱。

拾遗记:昭帝琳池中有倒生菱,茎如乱丝,一花千叶,根浮水上,实沉泥中,名紫菱,食之不老。五大夫松、五大夫柏。

汉官仪:秦始皇上泰山,风雨暴至,休于松作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河南志:嵩山天封观有古柏三株,武后封五品大夫,荫百余步,俗云大小将军。仁寿木、君子树。

拾遗记:晋人为介之推起思烟台,种仁寿木。木似柏而枝长柔软,其花堪食。

晋宫阁记:华林园有君子树三株。千年长生树、万年长生树。

西京杂记:上林苑有千年长生树十株,万年长生树十株。又

晋宫阁记:华林园有万年树十四株。合掌柏、摩顶松。

酉阳杂俎:唐太常博士崔石云:汝西有练溪,多异柏,及暮枝叶敛,俗呼合掌柏。

大唐新语:玄装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东向,使吾弟子辈知之。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年忽东向。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不死树、恒春树。

博物志:员丘山有不死树,食之乃寿。

拾遗记:方丈山有恒春之树,叶如莲,芬芳如桂,色随四时,一名沉生。返魂树、无患树。

十洲记:聚窟州有返魂树,伐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煎之,令可丸,名曰金精香,或名震灵丸,或名返生香,或名却死香。死尸在地,闻气乃活。

古今注:程雅问栌木曰无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木为棒,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以为器用,以却邪厌鬼,故曰无患也。又纂文:今僧家贯之为念珠,惟取紫红色小者佳。本草:无患子一名噤娄,一名桓桓,患字声讹也。酉阳杂俎:无患木,烧之极香。指星木,发日树。

洞冥记:帝常见彗星,东方朔折指星之木以授帝,帝以木指彗星,星寻没也。星出之夜,野兽皆鸣。别说谓之兽鸣星。

洞冥记:胥池寒国有发日树,言日从云出,云来掩日,风吹树枝,拂云开日光也。亦名开日树。不烬之木,不灰之木。

神异传:南方有大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澍雨猛风不灭。

开山图: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案:注云:其木色墨似炭而无叶,有石赤如丹,以一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火可以终身,今则无之。慎火树、胜火木。

南越志:广州有大树,可以御火,山北谓之慎火,或谓戒火,多种屋上以防火。

伏琛齐地记:武城东南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挺子。其木经野火烧炭不灭,故东方朔谓为不灰之木。又抱朴子曰:南海萧丘之上,生一种木,虽为火所著,但少焦黑,人或得以为薪者,炊熟则灌灭之,用之不穷。平仲木、君迁树。

吴都赋:平仲之木,实白如银;君迁之树,子如瓠形。凤条、孙枝:

酉阳杂俎:历城房家园,其中杂树森竦,或有人折其桐枝者,博陵君辄曰:何为伤吾凤条?

风俗通:梧桐生于峄阳,采东南孙枝为琴,声极清丽。周礼注:孙枝之根末生者也,盖桐孙亦然。树槐种槐

金匮: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曰: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

后周书:韦孝宽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以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孝宽临州,敕部内当堠处置槐树,既免修复,行路又得庇荫。文帝后见之,于是令诸州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一日三荣三悴,一日三眠三起。

玉箱杂记:晋阳都城北角有槐树,一日之间三荣三悴。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椹可以为粮,桑可以充衣。

异苑:汉兴平元年九月,桑再椹。时刘玄德军小沛,年荒谷贵,士众皆饥,仰以为粮。

唐书:李德裕居家以俭约自处,每谓子孙曰:吾性不好货财,遂至贫乏。然吾近京城有赐田十顷,耕之可以充食,桑若干根,可以充衣。圣柰、仙桃。

洽闻记:河州凤林关有灵岩寺,每七月十五日,溪中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

神仙传:仙桃出苏昵仙坛,有人至心祈之,辄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如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立愈众疾,尤治邪气。哀家梨、高聪梨。

世说: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蒸食否?

北史:魏高聪以高肇之党,弹废于家,断绝人事,惟修营园果,世称高聪梨,以为珍异。真定梨、箭谷梨。

魏文帝诏: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广志。新丰箭谷梨。谢朓赐紫梨启:味出灵关之阴,旨珍玉津之澨,岂徒真定归美,大谷惭滋。又庾肩吾启:睢阳东苑,子圜三尺;新丰箭谷,枝悬六斤。千年枣、三星枣。

杜还经行记:大食国有千年枣。

广志: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在众果之先。洛阳宫后园:河内汲郡枣,一名墟枣,一名安益枣。东海蒸枣;洛阳夏后枣;安平信都大枣、单父枣;梁国夫人枣。大白枣,一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此四者,宫园所种。枣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之名,又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之名。杏核如笠,桃核尺余。

神仙感遇传:裴航、冉从伯遇白衣老人,裴渴甚,求茗,老人指一土龛:此中有少浆,可就取。裴视龛中,有杏核一扇如笠,满中有浆,浆色正白。乃力举饮之,不复饥渴,浆味如杏酪。老人曰:君饮杏浆,当哭九族亲情,且以酒色为诫也。

野人闲话:蜀文谷于中书刘光祚处见桃核杯,杯阔尺余,纹彩灿然,真蟠桃之实也。刘自云:少时游华岳,见一道士,以此核酌瀑泉盥漱,观之惊骇,道士以半片授之。又墨庄漫录:有人以桃核半枚献王黼者,中容米三四斗,枣长四五寸,枣长六七寸。

大业拾遗: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五寸,正紫色,细文,文皱,小核,味甘,胜于青州枣。北齐时,有山人仲思得此枣种之,因以为名。亦名仙枣。时海内惟有数株。

神异经: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乾之不缩,气味润泽,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赤松子云: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七尺枣,三尺梨。

述异记:北方有七尺之枣,南方有三尺之梨,凡人不得见,或见而食之,即为地仙。榴名三十八榴,重五六斤。

琐碎录:河阴石榴名三十八,中只有三十八子也。酉阳杂俎: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十二枚及一尺,十五枚为一升。

酉阳杂俎:卫公言滑州樱桃十二枚及一尺。

三秦记:汉武帝果园栗,十五枚为一升。一蒂十七实,一蒂十二实。

南方草木状:吴黄武中,交趾太守士燮献橘十七实同一蒂,以为瑞异,群臣毕贺。

建武故事:晋咸和六年,西平将军庾亮送橘十二实,共同一蒂,以为瑞异。又三国典略:梁侯景未平,王僧辨献嘉橘一蒂二十五子于湘东王。王答之曰:昔文康献橘十有二子,用今方古,彼有惭色。今景之凶恶既稔,凯歌之声已及,嘉瑞远臻,但增哽慰。合成树分三衢独根树分二枝。

南越志:博罗县有合成树十围,去地二丈,分为三衢。东向一衢,大叶似楝,子如橄榄而硬,削去皮,南人以为糁;南向一衢,橄榄;西向一衢,橄榄。

金楼子:有树名独根,分为二枝。其东向一枝,是木威树;南向一枝,是橄榄树。楠谓之让木,橘谓之让木。

武林郡记:雉山有木名交让,众木敷荣后方萌芽,亦更岁更荣枯也。又楠木植之成行列,枝叶若相迥回避然,谓之让木。

杂志:橘树直竦,枝叶不相妨,蜀人谓之让木。荔枝曲、荔枝图:

甘泽谣:天宝十四岁六月日,于骊山驻跸,是贵妃诞辰,上命许云封等小部音声乐长生殿,仍奏新曲,未有曲,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是年禄山叛。

旧唐书:白居易为忠州刺史,在郡为木莲荔枝图,寄朝中亲友,各记其状曰: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如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北梦琐言:唐刘仆射崇龟,以清俭自居,甚昭物论。尝召同列餐,苦为𮩛𫗩,朝士有知其矫,乃潜问小苍头曰:仆射晨餐何物?苍头曰:泼生吃了也。朝中闻而哂之。又镇番禺,效吴隐之为人,京国亲知贫乏者,颙俟濡救,但画荔枝图,自作赋以遗之。乌椑大如酒盏,榴子大如碗盏。

地里志:梁侯园有乌椑,八棱,大如酒盏。闲居赋:梁侯乌枇之柿。

邺中记: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盏,其味不酸。又晋安帝起居注:武陵临沅献安石榴,子,大如碗,

其味不酸,一蒂五实。栗大如拳。栗大如柿。

西京杂记:上林苑有侯栗、瑰栗、魁栗、榛栗、峄阳栗。峄阳都尉曹龙所献,大如拳。

诗经义疏:栗,五方皆有,周、秦、吴、扬特饶,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不及也。倭韩国上栗,大如鸡子,亦短,味不美。桂阳有栗丛生,大如柿。又广志:栗有关中侯栗,大如鸡子。梁州献栗,径寸半。越中栗,大如拳。地里志:诸暨产如拳之栗。后汉四夷传:马韩出

大栗如梨。魏志:东夷魏国出大栗如梨。橘逾淮为枳,貉逾汶则死。

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鹦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水经注: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经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竹为栋梁,竹为釜甑。

异物志:有竹曰䈏,其大数围,节间相去局促,其中实满坚强,以为屋榱,断截便以为栋梁,不复加斤斧也。孝经河图:少室之山,大竹堪为釜甑。又云南记:云南有实心竹,文采斑駮殊好,可为器物。其土以为枪干。涕竹为船,簟竹为布。

神异经:南方荒中有涕竹,长数百丈,围三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又南方草木状:云丘竹,一节为船,出扶南。今交广有竹,节长二丈,其围一二丈者,往往有之。

南方草木状:簟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磓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溱州通竹无节,昌州海棠有香。

北户录:溱州通竹,直上无节,空心也。又高潘州有疏节竹,五六尺一节,僧道多以为杖。

花谱:海棠有色无香,惟蜀中昌州海棠花有香,其木合抱,故昌州号曰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合,每花或二十余叶,香气𬪩郁,

入水即乾,出水便湿。

置乾反湿,置湿反乾。

王羲之云:石脾入之水即乾,出之水便湿。

酉阳杂俎:雀芋如雀头,

置乾地反湿,置湿地反乾。惠子大瓠之种,田仲坚瓠之类。

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吕氏春秋:白圭谓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而视之踽焉,美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韩子: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都夷香,食一片则历月不饥。

春芜布,握一片则满室皆香。

洞冥记:都夷香如枣核。食一片,则历月不饥。以粒如粟米许,投水中,俄而满大盂也。

洞冥记:波祗国,亦名波弋国,献神精香草,亦名荃蘼,一名春芜。一根百条,其间如竹节柔软,其皮如丝,可为布。所谓春芜布,亦名香荃布,坚密如冰纨也。握一片,满室皆香。妇人带之,弥月芬馥。招凉珠,迎凉草。

拾遗记:黑蚌珠,千年一生。燕昭王常怀此珠,当盛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消暑招凉之珠。

杜阳编:李辅国家,夏则于堂中设迎凉草,其象类碧,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松,虽若乾枯,而未尝凋落。盛暑挂之窗户间,则凉风自至。龙与金蛇衔珠。

法苑:俱名国有商人驱八牛牧于泽中。时有离车捕得一龙,云将食之。商人以八牛易致,取放别池中。龙忽人语,邀入宫中。有龙女与八饼金,云:此是龙金,截己更生足,汝父母眷属终身用之不尽。

说苑: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昔隋侯出而见大蛇中断,疑其灵,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岁余,蛇衔珠以报。其珠径寸,纯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衔双明珠,衔赤玉珠。

搜神记: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戎人所射,穷而归之。参收养治疗,疮愈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炳烛视之,雌雄各至,衔双明珠报参焉。

张氏家传:禧字彦祥,除效毂令。有鹤负矢集禧庭,禧以甘草汤洗之,傅药留养十余日,疮愈飞去。月余,衔赤玉珠二枚,置禧庭。事。马肝石、黄蛇珠。

洞冥记: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马肝。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饥渴也。以之拂发,白者皆黑。帝坐群臣于甘泉殿,有发白者,以石拂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惟须马肝石。此石酷烈,不和丹砂,不可近发。

又赤松子乘黄蛇入水,得黄珠一枚,色如真金。或言是黄蛇之卵,故名蛇珠,亦名销疾珠。语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唾悉是金泣则出珠。

述异记:南康樗都县西沿江有石室,名梦口穴。尝有船遇一人,通身黄衣,担两笼黄瓜求寄载。过至岸下,此人唾盘上,径下崖,直入石穴中。船主初甚忿之,见其人入石,始知异。视盘上唾,悉是金矣。

又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晋木玄虚海赋云:天琛水怪,鲛人之室。骈志卷十七。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