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牛设计与制作要点解析

输出牛设计与制作要点解析

输出牛的分布电容

关于分布电容当然是越小越好了,绕牛时主要是初级线圈自身分布电容的控制,因为初级线圈的圈数多分布电容大。我的主张是绕牛要分层垫纸,一则好排线,二来减小分布电容。

绕线要采取Z字型绕法,此绕法可将初级分布电容减少到S型绕法的1/3,可见其效果相当可观。另外绝缘纸的品质也很重要,我曾试验过用特富龙,但它太滑排线的难度太大失败了,他日如果有机会能试验一下杜邦绝缘纸就好了。

绝缘纸

初次级绕组的布置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层分段问题。一般情况下分段用M6型布置就很好了,所有绕组要求尽量等宽,同侧绕组要求绝对等宽,能用细线不用粗线,次级要尽量用多线绕制。

从“积肤效应”角度来说,细线要好于粗线,从线材质量看细线在拉制时要求的铜材杂质要少,不易作假(猜测)。选择线径时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反复计算和验证。

铁芯的选用

从高频的角度,铁芯片需要薄一点的好,一般不要大于0.35的片厚。从初始导磁率和低频失真的角度看,退火片要好一些。

另外,冲好的硅钢片最好放置时间长一些再用,装片时不要挤压得太紧,紧固铁芯的螺杆也不要拧得太紧,这关系到低频失真的问题。

螺杆与铁芯之间要绝缘,以减小损耗。退火片的毛刺要少得多,对减小高频损耗有利。

铁芯

输出牛的抽头

其实,个人并不赞成多抽头多用途,因为辅助的抽头往往在阻抗上很难匹配,做机器时会难以达到你预想的声音,甚至造成意外的失真。

输出牛的动态

关于输出牛的动态问题我认为是输出牛的核心所在。一个输出牛在理想的频响下到底有多大的输出功率?反过来说在最大不失真功率时频率响应如何?一个设计者在初始设计时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想可能就是一个“合格”的设计者。

EI铁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常见的问题,即我们通常在测试一个输出牛的初级电感时,有人测的数值大,有人测的数值却要小。那到底谁的正确呢?是不是电感表有问题?

其实,输出变压器的电感是随着你加上的励磁功率而变化着的,通常电感表所测量的数值几乎是矽钢片在初始导磁率时初级的电感量。此时的电感量只能满足最小音乐信号时的低频失真要求。而随着音乐信号动态的增大,对电感量的需求也会增大。

输出牛的瞬时响应

大凡我们在听音乐时,常常会评论一部机器或一个系统发生的声音有慢或快之分,实际上音乐播放的时间是不会变的,只是人耳所感受音乐动态变化(即瞬态)不同而造成的。

就胆机而言,输出牛的瞬间响应能力是关系音乐快慢感觉的关键部位。输出变压器的瞬时响应能力主要是指,变压器次级线圈电压建起的过程长短,次级电压建起时间短则瞬时响应能力强,反之则瞬态差。因此,我们在设计变压器时要充分考虑实际聆听的需要。

次级线圈电压建起的时间主要涉及变压器的漏电感、线圈电阻、功率级输出内阻和所接音箱分频器的电容量等参数。其中前三项参数是我们设计时可以控制的,而音箱分频器的电容量则是未知的。

功率级内阻小有利于变压器的理想设计。这也是低内阻三级管好声的原因之一。

变压器

当变压器设计时以不考虑次级所接电容器大小的方向时,其线圈电阻和漏电感便为设计瞬时响应时间长短的主要依据了。

此二项数据主要是涉及变压器的电路衰减量,衰减小则瞬变好,衰减大则瞬变差。但衰减量不能过小,过小则电压反应有过冲现象,反应在变压器方波测试时前端有 “振铃现象”,衰减量过大则方波测试时前端有“爬坡现象”。

所以说,一个合格的输出牛在满功率输出时,其最大的电感量应该能满足最大音乐动态的要求,这样在满功率输出时低频失真才能符合最初的设计要求。

其实,同样的道理,输出变压器的漏电感也是在随着音乐动态变化而不断变化,高频相应也随着变化而衰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