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膳,是我國傳統醫學與飲食文化的結合,「寓醫於食」,說的大概就是如此了。嶺南地區的葯膳文化可以說說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奇葩,因為它既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中藥,又區別於普通的肴饌,它是在嶺南地區特有的氣候條件下形成,又受到中外飲食文化的熏陶和滋潤,從而最終形成的嶺南飲食風尚。
一、嶺南地區葯膳文化的特點
嶺南地區的葯膳首先講究的是清淡,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到:「咸則傷筋,酸則傷骨,故每學淡食」。順應天時,或者說順應四時也是嶺南葯膳的特點,將中藥的「四性」合理的運用到了食物中去,不同的季節吃不同的食物。葯食同源則應該是嶺南葯膳最大的特點了,食材與中藥的完美融合則讓葯膳的風味獨具特色。
二、嶺南地區的代表性葯膳
嶺南地區的葯膳形式豐富,品種多樣,不過若是說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當非老火湯莫屬了。湯膳也是葯膳的一種,而老火湯的名號,更是享譽國內外。有人說:「老火湯是廣東地區文化的精髓,廣東人養生的法寶」。廣東人愛喝湯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因為真正的葯湯太苦,所以老火湯就是熱愛美食的廣東人在煎藥的過程中悟出來的。它既保持了葯原有的療效,味道也變得更加鮮美。除了老火湯之外,嶺南地區的藥酒、龜苓膏、薑汁奶等,都是當地有名的葯膳,而名氣也越來越響亮。
三、道教對嶺南地區葯膳的影響
道教的傳播對於嶺南的葯膳也是影響深遠的。傳說東晉葛洪在嶺南煉丹,就將一些道教的文化帶到了葯膳之中,很多葯膳的名字都帶有道教的色彩,比如「神仙粥」,而且嶺南葯膳講究清淡的特點也是與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
文/Cola
葯膳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瑰寶, 是傳統醫學與飲食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晶。葯膳「寓醫於食」, 取藥物之性, 用食物之味, 食借藥力, 葯助食威, 以達到營養滋補、保健強身和防病治病目的, 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 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
嶺南文化從地域上大體可分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 其中又以珠江系文化( 即今天的廣東文化) 為主體。嶺南中醫藥文化是祖國傳統醫學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個重要流派。其理論體系和理法方葯與中原醫學一脈相承,勇於吸收民間醫學經驗和外來醫學新知, 充分開發利用當地藥材資源, 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醫家風格和用藥習慣。嶺南群眾歷來較信中醫, 常用中藥, 有喝涼茶、煲老火湯的傳統習慣。這些為嶺南葯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中醫藥養生理論基礎
嶺南葯膳, 是祖國葯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受嶺南特殊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而獨具特色。其形式豐富、品種多樣, 按原料性質和製作方法, 大致可分為米麵食、菜肴、粥食、糕點、湯羹、飲料、蜜餞等多個種類。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品種, 首推涼茶和老火湯。
民間有雲「廣東三寶: 燒鵝、荔枝、涼茶鋪」。涼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積蘊和民俗內涵。湯膳亦為嶺南葯膳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在我國湯文化的歷史積澱中, 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湯, 但以廣東的湯最為豐盛, 並以其「老火湯」享譽國內外。有人說「老火湯是廣東文化的精髓、廣東人養生的法寶」。廣東人如此酷愛湯與地處濕熱的地域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廣東的老火湯選料廣博, 注重食材搭配, 講究營養; 擅長根據人體所需配以中藥, 應季進補, 常加入嶺南特色中草藥, 如霸王花、雞骨草、廣昆布、龍利葉等, 另外還常用一些藥材輔料如北芪、党參、沙參、淮山、杞子、紅棗、人蔘、花旗參等。老火湯多採用陶煲、沙鍋、瓦鍋為煲煮容器, 沿襲著傳統的獨特烹調方法, 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始真味, 湯汁也較為濃郁鮮香, 還有調理氣候對人的影響、調整身體狀態、滋補身體的功效。
葯膳常用中藥多味甘,佔81.5%,味甘之品從口感上容易為大眾所接收,同時甘味葯能補、能和、能緩,多有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從中藥分類看,補氣葯最多,補血藥次之,還有部分補陽葯、補陰葯、活血化瘀葯、利水滲濕葯、收澀葯、溫里葯、解表葯、清熱葯、理氣葯和消食葯。而沒有祛風濕葯、止血藥、止咳平喘葯等。
關注作者,學習更多養生葯膳的知識。
推薦閱讀: